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科研 > 学术活动 > 正文

管理学院公益慈善沙龙第二期“关注留守儿童问题”成功举办

【来源: | 发布日期:2015年10月08日 14:57 】

7月2日下午,由公益慈善学园和中央民族大学基金会研究中心主办的第二期慈善沙龙在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会议室举行,本次沙龙邀请了北京大学非营利组织法研究中心主任金锦萍副教授,华北电力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工作教研室主任胡宏伟副教授,华北电力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陈建国副教授做有关留守儿童问题的主题沙龙。沙龙由首经贸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王世强老师主持。

胡宏伟老师首先发声,他通过曾经在武汉市对4000人做的有关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向我们深究了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源。他将精神数据分为五个维度,分别是情感、行为、多动症、同脉效应、亲社会行为,而其影响因素也可分为家庭条件,学校条件,城乡差异。报告中将孩子的性别、年龄、身体健康状况进行比较,将孩子分为城市儿童,留守儿童,跟随父母流动的孩子三种情况,通过研究孩子的家庭关系的和谐程度,母亲受教育水平,收入水平等因素得出了一系列研究结论,证明了留守儿童在精神健康方面存在很大问题,并且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对留守儿童来说学校的影响也很大,学校接收农民工子女的比例以及孩子的择校问题都产生了影响,孩子有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度过,因此其学校的状况直接决定了孩子的精神健康程度。最后胡老师指出留守儿童的问题从社会人文的角度更需要广大群众去探讨和关注。

陈建国副教授通过湖南留守儿童被淹死,以及毕节留守儿童自杀案件等诸多社会关注的有关留守儿童问题的事件下手,引发思考,并撰写了评论性文章。他探究为什么留守儿童有问题,而普通孩子却不存在此类问题。因为留守儿童与父母不在一起,所以他们是制度性的孤儿。所以陈建国认为留守儿童的最大问题其实是制度的问题。留守儿童的父母由于农村的贫穷所以要转向城市谋求生活的利益,人都是理性人,他们可能是由于金钱,放弃了对家庭的爱。而孩子的成长中有无父母的陪伴也直接决定了留守儿童的心理状态,而城市的包容与开放便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主要手段。其次,要全面建设城镇化,实现人的城镇化,服务城镇化。陈建国提议全国通用的教育券,便利于实现孩子公平的分享教育资源。同时,陈建国指出留守儿童问题不能仅仅归结为慈善问题,慈善只是去救助,而更多的是制度问题。

金锦萍副教授从法律和政策的角度讲述了对留守儿童问题的探索。金锦萍认为首先要建设儿童福利部门,专门来关注管理留守儿童生理、心理、健康问题。同时对儿童的保护要提升到人道的方面,所以要金锦萍提倡要建立儿童福利法来保障儿童的权利,将权利具体化为规则。还要确定儿童的责任人,父母、家庭、社区、国家、陌生人等社会力量依次为责任的主体,并且越来越轻,尤其是父母要确定他们第一责任人的身份。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也要因此而完善,提供社会服务的NGO也要采用止血疗法,但是建设儿童福利法,完善保障制度依然是重中之重。留守儿童问题必须尽快解决,否则他们长大后会引起更多的社会问题。

三位嘉宾分享后,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的青年教师与来自NGO实务届的负责人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交流,他们的问题逐渐递进,将留守儿童问题的探究深入化,结束时大家意犹未尽。此次沙龙对于社会留守儿童问题的了解走进了更深层次,也为解决这类问题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1